2025年9月20日,由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与南开大学出版社共同主办的第十二届全球学与全球治理论坛暨“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与全球治理的未来”学术研讨会在北京海淀花园饭店成功举办。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山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单位和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外文局等科研学术机构,以及《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当代世界》、《当代中国与世界》、《国际政治研究》、《探索与争鸣》和南开大学出版社与社科文献出版社等40多家单位代表共七十多人与会。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刘贞晔教授主持,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于飞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名誉所长蔡拓教授分别致欢迎辞。于飞教授首先向参加本届全球学与全球治理论坛的各位领导、学者与各界朋友们表达了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中国政法大学的建校史与全球学学科建设取得的各项成果,强调了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政法大学的四个重大关怀,指出本次研讨会的举行正值习近平主席发表全球治理倡议讲话的重要时机,具有重大学术意义。蔡拓教授在致辞中肯定了论坛过往的成绩,并指出在新时期应继续激励、继承和发扬创办论坛的初衷:从理论上深入地研究全球治理,从实践上积极地参与全球治理,为国家和人类和平发展做出学术人应有的贡献。
本次论坛设有主旨发言与四个主题论坛研讨会,同时在论坛上独立专设一节蔡拓教授著作《拓开天外无穷境——一个全球主义者的学术人生》新书发布会。上午的会议议程由论坛主旨发言和新书发布会组成。
论坛主旨发言由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耿协峰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博雅教授、南京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王逸舟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吴志成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任琳研究员,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刘贞晔教授等四位专家分别进行了主旨发言。王逸舟教授的发言围绕“中国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展开,核心观点是中国是下一段全球主义的试金石。他分析了全球主义的发展历程及困境,并指出中国有可能推动新一轮的全球化,也可能进入发展低谷周期,表明了当代中国所面临的主线与暗线,最后对于学术研究给出自己的反思。吴志成教授的发言围绕“为动荡变革期的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提供中国倡议”来展开,首先他指出中国全球治理倡议提出的时代背景,其次表达了全球治理倡议的核心议题,最后指出了中国所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对于世界的意义。任琳教授的发言围绕“全球治理自主知识体系创新”展开,其结合自身学术与对策研究的双重经历,提出并探讨了该领域需解决的六大核心问题,即学科属性定位、核心内涵、研究对象、思想性质、时代性质、世界性质等六个方面。刘贞晔教授的发言围绕“全球治理变迁及其未来”展开,分析了治理概念的来源,理清了全球治理的发展趋势与核心议题,并反思了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方向,进一步指出中国在面临全球治理新挑战中的应对策略。
主旨发言后的时段是举行蔡拓教授新著《拓开天外无穷境——一个全球主义者的学术人生》新书发布会。发布会由南开大学出版社王康社长主持,蔡拓教授首先以作者身份分享了新书的创作初心与著作核心内容。他介绍,该书并非传统学术专著,而是对个人40年学术生涯的总结、梳理与审视,概括了自身学术生涯的三大阶段与学术旨趣,核心围绕“人类社会生活的共同性”展开,阐述了在交叉性、边缘性、整合性领域探寻理论突破的学术主张。随后是专家发言评论,北京大学博雅教授、南京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王逸舟、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安全学院院长陈岳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吴志成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方长平教授、清华大学政治系主任杨雪冬教授、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袁正清、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张利民、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院长刘昌明教授分别进行发言,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副院长姚璐教授代读清华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赵可金教授的评论发言稿。各位专家对蔡拓教授新著给予高度评价。南开大学出版社社长王康在总结中认为这本书不仅是蔡拓教授个人学术生涯的缩影,更折射出中国全球学学科从萌芽到发展的历程,为学界了解全球学提供了珍贵参考,并表示未来将继续携手学者,打造更多哲学社会科学精品,共同推动学术创新与思想传播。
下午的会议议程包括四个主题论坛。
主题论坛一以“全球治理倡议提出的重大意义与实施路径”为题,由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副院长姚璐教授主持。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院长刘昌明教授聚焦于全球治理领域的革新,提出了全球治理问题的创新性,指出了全球治理的倡议的意义,并从全球治理路径探索方面给出了行动性建议。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耿协峰教授通过分析全球治理倡议的提出背景,结合全球治理倡议的核心主张,指出了当下全球治理倡议的时代意义。北京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钮维敢教授介绍了中国特色全球治理观的机理以及演进状况,分析了中国在全球治理格局中的角色变化,结合“一带一路”倡议与四大倡议,表达了系列倡议对全球治理格局文明化的伟大贡献。西北师范大学西北边疆政治与治理研究中心曹亚斌教授通过分析全球治理倡议的软边疆领域,介绍了软边疆的本质与特征以及软边疆治理的独特性,指出了软边疆治理在全球治理倡议提出下的重要意义。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刘兴华教授通过主权平等、国际法治、多边主义、以人为本、行动导向五个方面,阐释了全球治理倡议在数字时代的重要意义。西安交通大学亚欧研究中心副主任朱旭教授介绍了全球治理倡议的内在逻辑,并指出全球治理倡议的鲜明特质,最后指明了全球治理倡议下的实践路径。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杨振姣教授介绍了全球治理背景下全球通道畅通的现状、定义与特征,提出了在此背景下的中国陆海通道战略定位及面临的挑战,最后给出了中国陆海通道建设的应对策略。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杨昊副教授则具体分析了全球失衡与数字争议历史视角下的挑战,从更长远的历史视角分析,表达了当代背景下全球治理倡议的重要性。
主题论坛二以“全球治理理论的反思与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为题,由南开大学全球问题研究所所长杨娜教授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李英桃教授指出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落实仅剩5年却大概率无法如期实现,强调了性别平等是交叉性议题,凸显了性别治理在全球治理中的重要性。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王金良副教授提出主流全球治理定义均带有西方中心主义色彩,认为当前全球治理赤字根源在于西方中心主义主导的制度设计失衡,呼吁打破西方主导的治理逻辑。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黄振乾副教授基于覆盖44个非洲国家的1000余份非随机性问卷强调,超90%非洲民众认可中国发展对世界的积极意义,但同时存在认知差异,提示需重视国内外叙事差异及非洲国家发展自主性。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孙忆副教授以全球增量治理的中国实践为主题,提出全球治理倡议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提供方向,并进一步分析了当前全球治理存在的三大短板,强调中国应秉持推动治理体系改革的坚定信念与勇气。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汪家锐副教授聚焦于重新思考全球治理中的国家角色,指出全球治理理论在当下呈现出“国家凯旋”趋势,但这种思维忽视了国家内部结构在全球化中的变化,提出应聚焦“国家转型”而非单纯“找回国家”,为重新定位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提供了理论思路。大连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刘孟强从系统研究视角切入,指出国际关系领域对“系统”概念的理解长期被结构现实主义垄断且与实证研究脱节,因此相关概念在国际关系领域的适配性与界定仍待完善,未来需继续深化研究。河北师范大学晏梁学智中心助理研究员吴波汛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为研究对象,指出其成立之初便存在“弱势基因”,并提出UNEP的“治理悖论”,建议其参考红十字委员会、世界银行转型经验向业务型组织转变。中共成都市委党校讲师张冰冰着重反驳了学界对后现代主义“腐蚀国家认同”的偏颇观点,指出后现代主义在全球化背景下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视角,同时强调未来需重新思考全球民主的内涵与地位,为重塑民族国家与构建非国家共同体的关系提供了思考。
主题论坛三以“全球南方崛起与全球治理变革”为题,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副主编靳呈伟主持。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吕晓莉教授强调了在信息获取中面临的数字巴别塔困境,提出了全球南方在数字时代的破局思路,强调需正视挑战,做好战略准备。南开大学全球问题研究所所长杨娜教授则着重对比中美模式,指出两种模式在治理理念、规则推广、标准制定、系统转移倾向、本土化支持程度等方面差异显著。中山大学大洋洲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学东教授通过研究中国对南太岛国的援助,提出当前面临成果分配不均等诸多问题,强调全球治理需所有主体参与。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王亚琪副教授结合外交部相关文件指出,全球南方群体性崛起是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关键要素与必要条件,同时指出全球南方的内部差异或可成为治理转型的创新点与增长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刘彬指出当前研究在南南视角上的缺失,认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历史进程始终与南方国家紧密相连,提出了中国引领全球治理的路径。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讲师杨慧指出当前全球南方研究多忽视知识领域的发展,认为全球南方兴起有望打破西方发展知识垄断,需批判解构西方知识霸权、激活本土文明基因。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程冰通过数据指出全球南方在基础设施、国际话语权、技术领域面临的困境,认为全球文明倡议正推动着新范式、新规则、新文明的构建。北京警察学院讲师翟化胜介绍了以推动性别平等和女性权利为核心的外交政策性别化趋势,但西方国家将其应用于全球南方时具有知识体系和实践模式的殖民性,因此建议西方国家将南方国家视为平等伙伴。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博士后陈菲菲指出传统权力转移范式难以解释全球南方推动的国际制度秩序变革,指出全球南方的实践是共识生产过程,重视话语、认知协调与制度弹性,强调共识生产范式更能适应国际制度秩序的适应性变革。中联部《当代世界》杂志社编辑岳心怡通过数据指出全球治理主题论文发文量稳步上升,呼吁关注全球化变革、人工智能影响、次国家行为体作用,提炼中国特色概念,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主题论坛四以“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与全球治理机制的调整”为题,由西北师范大学西北边疆政治与治理研究中心曹亚斌教授主持。天津社会科学院东北亚区域合作研究中心研究员葛建华聚焦于日美构建印太国防工业产业链供应链的路径选择,指出美日欧正打造战争经济模式,计划将俄乌冲突中的“乌克兰防务联络小组”复制到印太地区,捆绑大西洋与印太安全。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副院长姚璐教授则采用自动文本分析,研究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的规范合作空间,指出各国及国际组织在监管主体、关注主题等方面存在不同,共同关注的数据安全、风险管控等领域或将成为未来的合作方向。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董柞壮副教授着重探讨了数字技术能否跨越全球治理鸿沟,指出数字技术提升治理效能存在争议,并证明了数字技术需结合国际组织援助,才能有效提升治理效能。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刘培东聚焦于分析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互动关系,认为两者存在主权排他性与治理跨国性的矛盾,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协调两者关系的中国方案。四川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天宇副教授的分享围绕大食物观的全球粮食安全治理展开,指出大食物观拓展了食物种类与来源,分析了全球粮食安全治理面临的问题。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安璐聚焦机制互动管理对全球治理机制复合体有效性提升的作用,界定了机制互动管理的概念,并着重分析了其与机制复合体有效性的关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助理研究员陈秋丰探讨了原则对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的影响,指出了当前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存在范式困境,提出原则治理可推动治理方式转变,并阐述了原则的作用路径。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编辑季哲忱则介绍了《当代中国与世界》期刊的定位与选题方向,提出全球治理研究应更深入案例层面,提升实践可行性与可复制性。

会议闭幕式由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刘贞晔教授进行主持与总结。刘贞晔教授对此次会议的广泛主题进行了梳理,并感谢了各位与会学者的积极参与以及对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的支持,宣布此次论坛胜利闭幕。第十二届全球学与全球治理论坛暨“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与全球治理的未来”学术研讨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字 张雨寒嫣 谭晓渝 关璐瑶 王震宇
审核 牛佳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