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中国与全球治理”研讨会在复旦大学文科楼725会议室举行。会议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和中国与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主办。来自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中央编译局、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上海社科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复旦大学等机构的30多位学者参与了会议。会议开始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苏长和教授主持,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处长陈玉刚教授以及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陈志敏教授分别作了致辞。
本次会议共涉及四大主题:“全球治理的前沿问题”、“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中国与全球治理”、“全球治理的研究和人才培养”。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蔡拓教授在第一个主题中进行了发言,他以“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新问题与新关切”为题,论述了五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他认为应把全球治理定位为中国对外战略的基石与核心,而不单纯是背景或对外战略的一部分;第二,他认为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识应回归务实,应被纳入到全球治理战略,特别是全球经济治理战略的一部分;第三,指出中国实现全球治理的途径在于向世界提供更多样化的全球公共物品;第四,需要有一个整体的治理观,如加强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国内价值与世界价值的统一等;第五,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重要性。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刘贞晔教授在第二个主题进行了发言,他以“全球治理与国家治理互动的要义”为题谈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认为全球治理对国家治理的推动作用明显,体现为为人类治理提供价值理念,为各利益诉求行为体拓展空间,并提供资源和策略;第二,国家治理具有外部性,国家治理实践尤其是主要国家的价值规范成效,成为全球治理的内容架构模式;第三,推动制度变革,具体表现为内部同化性、利益导引作用和实现国家治理自我变革需要;最后,谈论了国家的全球责任与主权责任,涉及积极/消极主权观、国家自主性、主权世界性等概念,并对最终形成超国家共同体进行了思考。两位的发言引起了在场学者和学生的热烈讨论。
与会学者就这四大主题从不同视角进行了发言,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既涉及学理探讨也包括实证研究,并都对刚刚结束的G20杭州峰会给予了特别关注,反映出当下中国学术界关于“中国与全球治理”研究的总体面貌。
最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陈志敏教授对会议进行了总结,认为此次会议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也应在这些方面进一步深化:首先,关于全球治理在中国外交中的地位(定位)问题,究竟是作为基石,制高点,目标还是可选项?第二,全球治理所应采取的方案与治理方式,究竟是由内而外还是由外而内,自下而上还是自上而下?第三,全球治理的领导力问题,是集体领导,另起炉灶还是其他模式?他也表达了自己主张集体领导、不另起炉灶的观点。最后,中国应怎样培养和储备全球治理所需要的人力资源。陈院长也对各位专家和老师的出席表示感谢,认为此次研讨会碰撞出许多思想的火花,也为日后对全球治理的进一步深入研究铺垫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