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 11 月 9 日,由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主办的“世界主义与百年国际关系”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此次会议立足于世界主义与国际关系学科的百年历史,围绕着“世界主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国际关系理论视野下的世界主义”、“世界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以及“世界主义与当代中国对外战略”等四个主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与讨论。来自中共中央党校、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新疆社科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对外经贸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辽宁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单位的学者及《中国社会科学》、《人民日报社》(理论部)、《现代国际关系》、《天津社会科学》、《探索与争鸣》等多个国内著名学术期刊的编审专家与会。
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刘贞晔教授主持开幕式,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名誉所长蔡拓教授致辞。蔡拓教授分析了世界 主义思想对国际关系理论百年流变所产生的深刻影响,阐述了世界主义研究的意义。他强调:第一,世界主义具有内在、持久的生命力。个体主义与普遍主义构成了世界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也成为影响和推动国际关系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第二,世界主义具有不可低估的当代价值。世界主义的当代价值不仅助力了国际关系学科建设与理论发展,而且对于克服当前国际社会出现的全球不正义、国家中心主义回潮、民粹主义泛滥等现实问题给予了积极回应。开展世界主义思想研究还在引领人类文明向前发展、催生新的政治哲学以及发掘这一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关联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三,应该重视世界主义的学科建设。要努力改变世界主义思想在国际关系学科中长期处于附属性、边缘化的状况,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思想流派、理论加以研究,提升其在国际关系学科中的地位。
专题一围绕着“世界主义与国际关系的影响”展开。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王立新老师发表题为《世界主义对百年来国际关系的影响》主旨演讲。王立新教授立足于 20 世纪民族主义与极权主义的反思,按照时间段划分出 1919 年-1929 年、1944 年-1948 年、1991 年-2001 年三次世界主义思想传播高潮,并指出三次高潮对当今国际秩序均产生了深远而重要的影响。在民族主义与威权主义高涨、地缘政治与大国竞争回归的今天,我们更加需要世界主义的价值关怀、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自由、平等、人权等价值理念。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刘昌明教授侧重研究全球治理中的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在他看来,当前全球治理可以划分为两大路径:一是采取世界主义价值引领的整体治理模式,二是采取以国家为主体的治理模式。这两种模式并不是非此即彼,世界主义更多的时候是对国家主义的校正。全球治理要走出当前的困境,就必须协调世界主义与国家主义两种治理模式。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刘彬老师提出国家与世界关系领域的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之争、国际秩序公共领域的权力政治与全球正义之争、价值观念实践领域的国家中心与社会中心之争构成了当前世界主义对世界秩序影响的三个方面。由此,他提出要坚持人类整体主义视角,实现政治上去中心化、具体问题解决方面的在地化。
围绕着上述三位学者的发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张敏谦教授与《天津社会
科学》编辑部赵景来主编分别就一战与二战后国际关系史与世界主义思想的关联性、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的互动以及当前国际关系中出现的国家中心主义回潮等问题给予了评论并提出了相关问题。
专题二主要探讨了“国际关系理论视野下的世界主义”相关问题。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院长高奇琦教授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与数字世界主义》为题, 梳理了历史上基督教世界主义、西方自由世界主义和马克思的工人世界主义三种模式,并提出了“数字世界主义”的崭新概念,认为它的发展将会有助于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落实。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伦理学研究室张永义副教授围绕着国际社会中出现的难民问题,提出了以道德断裂为特征的非世界主义和以道德连贯为特征的世界主义的两种认知走向,并提出权利问题、道德排斥问题已经成为难民伦理的核心议题。
《中国社会科学》新刊编辑部张萍主任系统地探讨了世界主义与主流三大国 际关系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世界主义为三大理论提供了包括超越国家界限、关注世界整体性、审视国际关系科学主义倾向和重视国际关系理论伦理维度等重 要价值与启示。此外,她还提出要在研究西方世界主义思想基础上,深入挖掘中 国本土观念资源,对世界主义做出中国解读。
针对上述三位学者的发言,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刘
贞晔教授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任琳副研究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评论。两位评论人高度评价了三位学者的现有研究,特别是他们在对世界主义思想梳理、中西方世界主义观念的比较以及未来世界主义走向方面做出的系统且详实的分析给予了充分肯定。此外,评论人还对未来中国学界世界主义研究提出了一些期许。
专题三为 “世界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杨雪冬研究员发表了《寻求全球秩序变革的非建制动力》的主题演说,他提出当前西方国家在政治、社会层面的突出问题,引发“国家中心论”与维持秩序论回归。这些观点忽视了观念与理想的作用,弱化了社会性力量并且失去了对交往和认同的关注。因此要更加重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下的重要意义,用马克思主义与世界主义理论推动观念变革。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李英桃教授通过对伍尔夫、简·亚当斯、马嘉·莎碧塔等几位女性世界主义研究者观点的比较,提出女性主义如何能够不依赖“世界公民”的概念发展出一种世界主义的主张,已经成为女性世界主义的研究重点。特别是莎碧塔的思想更是有助于打破传统上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的二元对立。
辽宁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任春雷教授则是围绕着“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世界主义”,重点对比了马克思主义与世界主义的相关关系,提出二者之间的价值契合点与冲突点共同存在,阐发二者契合的内容,超越经典西方世界主义理论,都需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
《现代国际关系》副主编黄昭宇研究员、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杨昊老师分别就上述三位学者的发言进行了评论。提出不仅要正视世界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相互联系,而且要在当今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有益经验,充实到世界主义研究之中。
专题四围绕着“世界主义与当代中国外交战略”展开。来自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王学东副教授立足于中国气候变化政策的演变,提出世界主义的特质是任何崛起国家成功登顶的必要而非充分的因素。当前中国气候变化政策已经有了明显超越民族国家利益的世界主义特质。与此同时,他提出要警惕“没有主体” 的世界主义。
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曾向红教授则是围绕着“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构建”,提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周边命运共同体理念有着“家族相似性”。由此有必要对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理念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应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俊峰教授围绕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包括:第一,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第二,完善经济治理体系,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第三,增进政治互信,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
针对上述三位学者的发言,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曹兴教授和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耿协峰教授进行了评论。两位教授对于发言内容高度的现实性与实践性给予了肯定,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问题。曹兴教授针对上述三位学者的发言提出了包括“世界主义是求同还是求异?”、“每个人是否都存在世界主义的想象?”等问题。耿协峰教授则是侧重于中国在全球治理与世界主义研究中的定位,提出了“如何平衡大国发展与博弈的关系”等问题。
最后一个专题中,来自《中国社会科学》张平主任、《人民日报社》(理论部) 布超编辑、《现代国际关系》黄昭宇副研究员、《天津社会科学》赵景来主编以及
《探索与争鸣》杜运泉编辑分别从各自期刊的角度对世界主义研究在选题、投稿、发表等问题上提出了重要的意见和建议。
最后,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吴志成教授与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名誉所长蔡拓教授对大会进行总结。吴志成教授指出,此次“世界主义与百年国际关系”学术研讨会上对于世界主义的解读是多向度的、多角度的。从理论上看,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的讨论,说明世界主义的学科归属是多样的,对世界主义的性质认识是众说纷纭的。在历史和国际关系的视角之外,对世界主义的研究还需要地理的视角,要把世界主义放置在多层级的网络中心中去思考。世界主义与其他主义之间不是非此即彼的,而是兼容并包的。
蔡拓教授代表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感谢与会专家与会者对会议作出的贡献,并指出,此次会议从多角度解读了世界主义,体现了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对于世界主义的研究,必须同时关注哲学中特殊性与普遍性关系、政治哲学中的自由主义、社群主义、以及历史学中的全球史研究。最后,蔡拓教授强调,要区分理念的认同与理念的宣示,注意克服两者之间的张力。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无疑体现着世界主义的内涵,现在的关键是要把理念的宣示转化为真正的理念认同,并进一步落实于外交实践,这样,就能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与影响力,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