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机构首页 >> 正文

    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师生学术交流会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28日

    20191126日,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在北邮科技大厦举办了师生学术交流会。此次交流会围绕两个方面展开:其一,研究所各位教师介绍本年度科研成果和学术前沿关注点,并进行讨论;其二,硕博研究生或展示自己的研究内容,或就研究生阶段学习与培养提出意见与建议。会上,各位教师和同学们分别介绍了自己研究的主题和内容,并就研究问题和学生培养展开深入的分析与讨论。

    上午场,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名誉所长蔡拓教授主持并发言。蔡拓教授审视与反思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分析了中国与世界之关系的历史演变与现实图景,他首先提出了政治经济、国际关系、文化与文明以及哲学价值与理念的四种解读途径,并以哲学价值与理念的视角将中国与世界之关系分为四个阶段:①1840年以前基于帝国逻辑的观念,②1840-1919年从帝国走向民族国家,③1949-1978年意识形态和阶级分析划线,④1978年以来国家主义与世界主义相主导。其次,蔡拓教授还重点分析了改革开放对中国认识世界的重要意义,提出改革开放是中国认识中国与世界之关系的重大转向,共同性、建设性、合作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表明中国逐渐拥抱世界、拥抱全球。最后,蔡拓教授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认知作出了反思,指出我们对人类世界整体性、共同性的认知还不深刻,对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认知也不够明确,对中国中心论要予以警惕和破除,以及克服理念和实践之间的张力。

    耿协峰教授基于地区合作的视角对当前国际关系理论发展与创新提出新思考。他认为冷战之后,地区主义的解释路径从功能主义转向扩散机制,比较地区主义的学者提出了通过效仿、经验学习、竞争等扩散机制进行地区主义和地区治理的扩散和传播研究。同时,耿协峰教授认为当前地区主义和地区一体化碎片化的倾向使其面临整合的困境,全球多边主义和地区双边主义的张力日益明显,未来地区主义的发展仍需继续和全球主义相结合。杨军副教授围绕着逆全球化现象与美国外交理念的转变,分析了当前国际社会出现的逆全球化趋势,以及美国特朗普政府上台后的保守主义和国家主义倾向。杨昊讲师基于教学和科研积累,坚持从左翼思想来研究全球化和全球公共产品,并提出思想史研究的政治哲学意义,认为要把思想史研究的方法论纳入到全球治理的研究中。各位老师发言后,老师和同学们对相关问题展开了热烈的互动和讨论。

    下午场会议以硕博研究生学术论文汇报为主。博士生王宏岳以世界主义的本体论变化为题,在实体本体论的基础上提出关系本体论,指出实体本体论和关系本体论存在的两个区别:一是实体本体论研究二元对立关系,而关系本体论研究多元关系;二是实体本体论是静止的观点,而关系本体论是动态发展的观点,因此新世界主义的本体论是关系本体论而非实体本体论。博士生杨天宇围绕西方全球秩序观,指出当前西方全球秩序观存在的三方面割裂,即美国学界不同学派的割裂、西方学界和政界的割裂以及美国和欧洲的割裂,由此得出西方全球秩序观的特点:割裂性。博士生汪家锐以《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的理论进路:国家与全球之关系》为题,指出国际关系思维对思考国家与全球关系的局限性,进而提出用全球治理的思维来重新思考国家与全球的关系,他提出了国家与全球的四种关系、全球治理领导权问题、国家提供公共物品、全球治理责任意识兴起以及中小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等问题,并对其进行了具体阐述。博士生刘金基于国际关系语言学的视角,运用大数据研究方法,对特朗普全球化政策进行文本分析和研究。博士生李林对康德世界主义思想中的普遍性与差异性作了辨析和阐述,论述了康德如何从人类的非社会的社会性本质出发,在人类整体层面、国家层面、种族层面实现世界主义普遍性与差异性和解。博士生刘孟强则从人类史的角度分析了货币的发展历程,指出货币的发展历程反映了当前人类社会的发展矛盾和问题,由此我们需要运用系统论、科学史以及复杂史的方法来进行研究。最后,赵敬雅、靳晶晶、魏菱、云旭晗、龙奕宏等五位硕士生根据老师们和博士师兄们的发言以及自己再硕士阶段的学习现状,分别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刘贞晔教授与迟永讲师均予以回应。


    在这一天的师生学术交流中,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各位教师和硕博研究生展示了各自关注的研究领域。各位教师积极解答了硕博研究生在学习生活中面临的困惑与问题。各位研究生纷纷表示,此次师生学术交流会不仅有助于了解全球学研究前沿,更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学术品德和追求科学的人生价值。


    中国政法大学 Copyright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