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机构首页 >> 正文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世界主义思想研究”开题暨“世界主义思想谱系与理论前沿”研讨会成功召开

    发布时间:2016年12月22日

     

    2016年12月16、17日,由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以下简称全球所)主办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世界主义思想研究’开题”暨“‘世界主义思想谱系与理论前沿’研讨会”在北京远望楼宾馆第一会议室召开。开幕式由中国政法大学科研处处长栗峥主持,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时建中教授出席并致辞。
      本次会议是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世界主义思想研究’”开题而筹备的“世界主义思想谱系与理论前沿”研讨会,汇集了来自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央编译局、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外交学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以及《中国社会科学》、《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政治研究》、《教学与研究》、《国际观察》、《学术界》、北京大学出版社等高校及科研出版机构的30余名专家学者。本次会议中,诸位专家学者立足自身已有研究,以多元视角审视分析“世界主义思想研究”的重大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展示“世界主义研究”的前沿成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世界主义思想研究》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和资料。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时建中教授代表中国政法大学对莅临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欢迎。时建中教授介绍了中国政法大学建校以来的科研历程,并着重介绍了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过去十年在全球化、全球议题、全球治理及全球学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时校长表示,重大科研立项不仅标志着中国政法大学科研水平受到了业界的肯定,更体现出蔡拓教授所带领的全球学团队在政治学与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实现的巨大突破。
      随后蔡拓教授致辞,他代表“世界主义思想研究”重大项目的研究团队对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蔡拓教授表示,当前世界范围内逆全球化趋势明显,全球治理遭受挫折,世界主义研究在这一全球化新背景下更具有现实意义。尤其在极端民粹主义、民族主义不断影响到全球政治、经济和安全局势的今天,对世界主义展开系统研究不仅能够在理论深度上推动全球化进程,而且能够在实践层面助推全球治理的开展。

        本次会议由“项目开题论证会”和“‘世界主义思想谱系与理论前沿’研讨会”两个子会议组成,与会专家学者积极参与,在两天的会议中发表了精彩的讲演与评论。

        第一场子会议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世界主义思想研究’”论证为主题,包括“课题组汇报”和“开题专家发言”两部分,由刘贞晔教授主持。在“课题组汇报”环节,课题首席专家蔡拓教授从课题的选题意义与价值、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研究思路、内容及目标、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以及课题的预期成果等五个方面对重大课题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汇报。课题力图从学理和应用两个角度,系统全面地展开世界主义思想研究,挖掘和展现各地区、文明的世界主义研究成果,努力完善全球学知识体系,夯实全球学思想及观念支撑;力图在推进全球秩序向公正合理方向发展、妥善处理民族国家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关系、探索和建构中国话语、丰富和完善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方面做出自身贡献。

       蔡拓教授从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出发,提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世界主义内涵,并通过西方、非西方文明世界主义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世界主义思想的比较、博弈,提出以世界主义思想史为主线、以不同文明的世界主义思想对比研究为方式、以挖掘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世界主义观为支撑、以开展世界主义思想规范研究与现实应用为导向的课题研究思路。着力打造出西方古代和近代的世界主义思想、当代西方世界主义思想、印度和伊斯兰文明的世界主义思想、中华文明的世界主义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世界主义思想等五个精品子课题,从而在探寻类主体世界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世界主义思想及当代价值,以天下观世界、以世界观中国,世界主义的价值规范和现实指向以及丰富和完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想等重点难点上实现突破。

       随后,杨雪冬主任、吴志成教授、庞金友教授以及刘贞晔教授也分别就课题承担部分进行了汇报。

       中央编译局杨雪冬主任首先对蔡拓教授的学术情怀表示了钦佩,认为对“世界主义思想史”进行梳理工作艰难却意义重大。杨雪冬主任认为,世界主义思想源远流长,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世界主义思想研究”课题的设计涵盖了从古代当代,从西方到非西方的多角度、多层面内容,如何将这些不一样的层次、不一样的理解进行区分和定位,总的来说比较困难,需要课题组的共同努力。

       南开大学吴志成教授针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方法和视角提出了两点意见。吴教授认为,世界主义思想研究本身具有理想主义色彩,因此这一课题研究需要将世界主义思想“拉回”现实,从思想史出发,但须超越世界主义思想史研究本身,用“世界主义研究世界主义,用全球主义研究世界主义”。其次,吴教授还提出,在现实价值层面,研究要兼顾中国视角和实践,开拓中国视野,回归中国现实。

       中国政法大学庞金友教授详细介绍了国外世界主义研究现状,并提出在当前阶段国内外世界主义研究不接轨的事实,并提出本课题研究应该首先对“世界主义”的主观和客观含义进行梳理和重新认定。

      刘贞晔教授肯定了吴志成教授的观点,同样强调了“世界主义研究面向现实”的重要意义。刘教授认为,世界主义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价值理念和指向,诸如“世界主义正义”等概念不仅符合当今时代的需要,同时也契合了中国提出的“国际义利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命题,以世界主义研究为基点,为探索人类理想政治秩序提供了理论支撑。

       第一场子会议的“开题专家发言”环节围绕课题的论证报告展开。北京大学俞可平教授首先对以蔡拓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世界主义思想研究’”课题申请成功表示祝贺。同时,俞教授肯定了该课题内容的结构设计,指出本课题统筹了世界主义的四大体系,包括西方世界与非西方世界、中国传统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不仅对世界主义思想做了多文明梳理,对世界主义概念进行追本溯源,同时也体现了世界视野,体现出“要以世界的眼光看中国”的理念。同时,俞教授也指出了本课题中的研究难点,认为印度与伊斯兰文明中的世界主义思想研究面临文献太少、语言不通等诸多问题。发言最后,俞教授围绕研究内容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该课题中的每个子课题都应该明确回答本文明体系中世界主义思想的核心要素;第二,明确指出每个文明中世界主义思想的基本价值体现,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价值区别;第三,表明实现世界主义价值以及理念的途径;第四,回答世界主义思想和当今世界流行的全球治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北京大学王逸舟教授认为,世界主义研究同时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当今中国确然有了全球意识,全球共识和全球价值,因此这一课题申报成功既有偶然因素也包含了必然因素。另一方面,民粹主义、国家主义、沙文主义甚嚣尘上,这些思想的兴起,必然对世界主义研究的现实层面提出巨大挑战。因此,王教授向蔡拓教授提出了综合认识当代国际局势以及中国政府指导思想和政策的建议,认为在后续研究中应该仔细思考该课题的研究方向以及核心贡献,不仅要梳理清楚世界主义的各种渊源,同时也要解释清楚世界主义的正面和负面含义,为世界主义在中国外交领域中的应用途径做出明确答复。
       外交学院郑启荣教授提出,西方、印度、伊斯兰以及中国文明其内在价值核心不尽相同。将这些文明整合成一个理论体系,这一工作本身难度相当大,既需要解释清楚各文明中的世界主义是什么,同时也需要调和各文明间的冲突与碰撞,使之协调在一个理论体系中。因此本课题是一个庞大、复杂且具有极大价值和贡献的工程。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张敏谦教授赞成郑启荣教授的观点,认为在多种文明中找到世界主义的共通性概念及内涵非常之困难。另外,张教授认为谈及世界主义,需要进行对比研究,为世界主义思想寻找参照,比如国家主义、民族主义、国际主义,需要在相关概念之间进行区分和阐释。

       天津师范大学高建教授认为,该课题研究应该立足于当代世界主义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回应大国政治、民粹主义回潮等现实问题,这才是真正的世界主义,才是这一课题的重要价值所在。因此,高教授建议,课题研究应该分为两大部分,首先对当代之前的世界主义思想进行思想史梳理,其次对当代世界主义思想进行阐述时,应该包括思想探寻和现实应对两部分,超越文明间的限制,明确“今天的”世界主义的共同核心价值和标志。

       北京大学出版社耿协峰主任也就“世界主义思想研究”重大项目研究过程中应当规避的相关问题,当代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民粹主义的关系以及世界主义研究的成果导向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本场子会议最后,蔡拓教授对各位专家学者的汇报内容、各种疑问以及建议表示感谢和欢迎,并进行了评论和回应。蔡拓教授指出,本课题总体倾向于思想史研究,对研究团队而言难度大,任务重,但依然有信心完成既定工作。全球所研究团队将会努力克服材料搜集和语言障碍造成的困难,努力推动世界主义思想研究及学科建设有序开展。

       第二场子会议于17日召开,围绕“世界主义思想谱系与理论前沿”展开研讨。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所副所长刘贞晔教授主持开幕式,蔡拓教授出席并发表致辞。

      蔡拓教授首先对与会专家学者的到来以及对课题研究的支持表示感谢。蔡拓教授指出,不同于16日的课题内容研讨,本场子会议旨在从不同角度对世界主义研究进行总结和分析,这一主题在当代世界面临国家主义、民粹主义回潮的背景下具有特殊意义。随后,蔡拓教授对世界主义思想的内涵做出了基本判断,认为世界主义是一种政治哲学、伦理学说和方法论,世界主义立足于个体基点,同时也展示了人类的整体性、共同性和普遍性。最后,蔡拓教授分析了世界主义的研究谱系,认为现有研究包含了道德、政治、法律、制度、正义、浪漫、文化、宗教以及反思等多种类型的世界主义,共同构成了当今世界主义思想研究的理论框架。
       华东政法大学高奇琦教授提出社群世界主义的新观点,指出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三大理论流派支持的世界主义都是自由世界主义,更多强调个体。而社群主义调和的世界主义更能协调民族、国家和世界之间的关系。要从中国传统文化出发,研究社群世界主义的当代价值。

      江苏大学阎静教授认为,应该将世界主义视为一种批判主义,太过浪漫的世界主义是一种理想情怀,而应用在当下的现实中可能会遭遇困境。如基于浪漫世界主义的欧盟在实践中遭遇了英国脱欧等残酷的现实挑战。因此世界主义应该立足于一种批判视角,检视当代国际社会中的不平等与不公正。    

        北京师范大学张胜军教授认为,世界主义思想是一种演化理论,在理解世界主义思想时应该将系统发展的阶段作为重要的分析视角。张教授从人类生活系统与地球生态系统的相关关系,分析了全球治理的结构优化和要素治理,指出了世界主义演化在当代所可能具有的新维度。

      淮阴师范学院张旺教授从元理论、公民义务论和反全球化现象的角度对世界主义进行了探讨。张教授认为在本体论的层面上,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的本体论都有导向世界主义的可能,需要对由此所产生的世界主义不同价值诉求进行认识;在认识论层面,世界主义倾向于独断论,认为凭借人的理性,可以发现世界的普遍真理,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现实生活。此外,从义务论角度,世界主义则提出更为激进的主张,将保护他国民众的人权或是对他国人民进行援助这一类积极义务也视为每个国家应当承担的责任,对于反全球化的趋势,我们有必要思考:今天这个世界取得的各种进步是否因普遍主义的兴盛所导致,而当今世界所出现的诸多问题是不是因普遍主义泛滥所引发,西方部分国家政策的调整是否意味着特殊主义的卷土重来? 

       《中国社会科学》张平副编审从世界主义的价值和意义、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的关系定位、世界主义与全球治理的相关关系以及全球化时代的个体价值等层面对世界主义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开展了辩证思考。张平认为世界主义所蕴含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矛盾,意味着只有寻找到地方、国家和世界,三个层次兼容并包,而不是竞争排他的平衡的时候,这种对世界性议程的追求才能变得有说服力,而且才能具有可能性。从这个角度讲,或许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张力,而不是普遍性与对立构成了世界主义的核心。

    《世界经济与政治》袁正清主编从世界主义谱系的多个维度、世界主义的冲突与消解以及中国的世界主义理念分析了世界主义思想的当代价值与问题。

     北京外国语大学李英桃教授将女性主义与世界主义相结合,分析了世界主义中存在“国家”和“世界”的二元对立和二元辩证问题,提出了以女性主义理念建构世界主义的理论路径,更好地处理个人、国家与世界的关系。最后,李教授总结分析了“妇女没有祖国”与“妇女身处国家之中”之间的关系。

      山东大学陈秀娟副教授认为世界主义内涵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此,世界主义不是某一个确定学科的范畴。在当代世界主义被广泛地应用于政治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国际关系规范理论和人类学等学科中,因此世界主义研究应采用跨学科多视角的方法。另外,陈教授还梳理了世界主义核心理念,即“所有人都是平等者”的内涵、历史脉络及其在当代的重新阐发,并归纳了世界主义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

       天津师范大学高景柱副教授从政治哲学的视角考察世界主义,探讨政治哲学视角下世界主义在当代兴起的原因,当代世界主义面临的主要批判以及如何对这些批判进行回应,从而为道德世界主义进行辩护。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学研究所所长武心波教授用道德经“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数理逻辑对世界主义做了中国学的阐释。他指出,作为本体论的“一”就是关于一个世界的解释,这个“一”意味着世界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和结构。地球只有一个,人类是一个整体;作为共生论的“二”,实质就是对立统一,内含着既相互冲突与对立,又深深地相互依赖与依存的共生关系;作为方法论的“三”就是一分为三,是一种中国智慧,一种化育万物的力量,更是一种方法。三赋予了世界主义以方法论的含义。世界主义要入一及二接三,使其逻辑体系具有自洽性和存活下去的无限生命力。

    《国际政治研究》庄俊举主任指出开展世界主义概念梳理、对核心概念与核心价值的提炼以及认同政治和世界主义的关系等问题和建议。庄主任希望通过对当前风起云涌的民粹主义与世界主义的对比视角,分析当代世界主义产生的主要原因及研究中的重点难点。

    《教学与研究》刘蔚然副编审提出当前世界主义研究应当做到理论和实际的双向结合,既要符合世界主义思想史研究的基本脉络,又要符合当前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现实国情。

        《学术界》马立钊编审从期刊发表和专著行文方面,提出学术研究语言运用方面应当深浅有度,尤其是在开展世界主义等政治哲学研究之中,更应当力求以平实的语言传递真理。

       中国政法大学曹兴教授分析了中西方世界主义的差异,通过世界主义与天下主义的对比,指出西方是天上主义与天下主义的结合,中国的儒家文化是缺乏天上主义的。中国的天下主义并不等于世界主义,而全球主义则更接近天下主义。

     

    中央民族大学王云芳副教授则从伊斯兰文明的世界主义出发,点明学界和民众对于伊斯兰教及伊斯兰世界主义的误解,并指出当前伊斯兰文明中确有世界主义思想的存在,并极具研究潜力。

    中国政法大学杨军副教授讲述了对如何在世界主义低潮期反思和推进世界主义研究,如何对世界主义进行定位,世界主义如何回应批判,世界主义的本质是什么等问题的思考。他指出,世界主义是一种多元复合的、多中心的理论。

       华东政法大学王金良副教授以戴维·赫尔德和阿奇布基的“世界主义民主”为视角,提出伦理世界主义、法律世界主义和政治(制度)世界主义三个视角来回答什么是“世界主义民主”,如何实现“世界主义民主”的问题。

     中国政法大学夏林老师认为应当区分好文明与文化的相互关系,中华文明的世界主义应当从中华文化中寻找营养,此后再回归到中华文明中去。

       中国政法大学杨昊老师重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主义思想,认为只有在廓清世界主义概念的基础上才能对此进行探讨。并进而提出,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特别是早期著作中,表现出了一种明显的,建立在普遍生产方式基础上的世界主义思想。

     主题发言结束后,会议进入自由讨论环节,专家学者们围绕“世界主义的元理论是什么”、“世界主义是否可以克服民族主义的局限”、“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世界主义”以及“怎样打破西方话语权”等问题交换了意见和观点,针锋相对却又求同存异,现场氛围十分热烈。

       本次子会议最后,刘贞晔教授进行了总结发言。刘贞晔教授表示,十分感谢各位专家学者的莅临以及提出的众多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真知灼见。刘教授指出,世界主义思想包括三大价值目标:安全与和平,发展与繁荣,权力与尊严。世界主义是在多个层面对这三大价值的综合体现。世界主义不仅强调个体价值,将其视为终极的关怀对象,同时也包含了不同于国家、民族的“类主体理念”,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世界主义的视野拓展到了个体、类主体甚至全球性的整体。随后,刘教授提出了疑问与担忧,认为这种广义的世界主义理念在协调个体价值和群体价值上存在很大困难,世界主义视角下的共同体应有的存在方式是偏重于个体还是群体依然需要深入研究,世界主义的核心主题仍旧需要进一步确认。这些问题不仅是“世界主义思想研究”课题的需要回答的内容,同时也是当代世界主义研究中的重要议题。最后,刘贞晔教授肯定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世界主义思想研究’开题”暨“‘世界主义思想谱系与理论前沿’”研讨会的丰硕成果和重要意义,对本次会议的成功表达了感激和喜悦之情,并指出以蔡拓教授为首席专家的“世界主义思想研究”重大项目的开展以及各位与会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必将极大地推动我校全球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中国政法大学 Copyright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