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9-20日,第十五届“全国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生学术论坛”在北京大学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国际政治研究的全球视野与中国情怀”。因疫情防控需要,论坛采用线上会议的方式召开。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研究》编辑部主任庄俊举副编审主持开幕式,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主任胡晓阳、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张海滨教授、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研究》主编王逸舟教授分别致辞。
胡晓阳、张海滨、王逸舟致开幕辞,庄俊举主持开幕式
“全国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生学术论坛”(以下简称“全国博士生论坛”)自创办至今得到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鼎力支持。胡晓阳在致辞中指出,全国博士生论坛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推动博士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学术平台,已经成为北大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品牌。本次论坛的主题“国际政治研究的全球视野与中国情怀”既体现了中国青年学子的学术的担当,又能够考量和掌握全球的学术动态,蕴含着为全人类做出贡献的情怀。“全国博士生论坛”已经走过十五个春秋,始终关注国际政治学科的前沿议题,不断引领和推动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学术成果,在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胡晓阳希望参与论坛的博士生同学利用参会机会开阔视野、加强交流、相互学习,找到重要的研究问题,发展和建立学术联系,激发出更广阔的学术想象空间。
张海滨首先对支持“全国博士生论坛”的点评老师表示衷心感谢,热烈欢迎首次参与本次论坛的青年教师,并祝贺在众多投稿文章中“杀出重围”的29位优秀青年学子。张海滨谈到,本次论坛的投稿文章题材十分广泛,既有新兴议题,又有传统领域,既有前沿理论创新,又有扎实历史研究,既聚焦大国政治,也紧盯中小国家的发展,体现了本次论坛的宽视野和大格局;其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呼唤“守正创新”的复合性学术人才,当代的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专业的博士生要立足国家需求,筑牢本学科的知识基础,同时做好跨学科相关研究的知识准备和积累;最后,张海滨祝愿参会同学通过交流能够有所收获,在学术道路上取得成就。
王逸舟希望青年学子在未来的学术生涯中能够将中国学者的情怀和作为国际问题研究者的全球视野结合起来。一方面,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成就转化为扎实的学术思考;另一方面,又能看到世界各国的优点,避免陷入狭隘的民族主义,做到“自美其美,美人之美”,尽自己努力了解当今世界的新动向,把自己的研究和国际发展的前沿结合起来。王逸舟希望参会的青年学子珍惜专家学者专业细心的点评,以及和同辈交流的机会。王逸舟还衷心祝愿参会同学通过这次会议,得到满满的收获。
在为期一天半的论坛讨论中,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外交学院、中山大学、吉林大学、台湾大学、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等16所海内外高校的29位博士生进行发言,12位点评老师参与点评。此次论坛还吸引了来自京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200余位师生参加。
19日上午场的两个议题为“国际关系研究前沿:新理论与新思想”和“中小国家的外交政策与战略”,包含11篇文章,内容涵盖后殖民理论、中国传统战略文化、外交会话分析模式、中等国家军贸策略及英国对华与防务政策等议题。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国际关系学系教授赵可金,对外经贸大学国家安全与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魏玲,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祁昊天和卢晓担任点评嘉宾。
赵可金、魏玲、祁昊天、卢晓点评
赵可金指出,上午场的11篇论文题材新颖、方法多样,但也存在知识性有余,思想性不足等问题,在创新性和原创性方面还需加强。具体到研究设计上,一是要聚焦研究问题;二是要明确和“谁”对话;三是要做到“大胆假设、小心求证”。魏玲对近年来博士生研究水平的显著提高给予充分肯定。她指出,很多青年学子敢于挑战学术前沿和空白,很多文章非常具有想象力。她同时指出,部分文章存在概念界定模糊不清问题,好的概念界定务求精准,从而才能够操作化。此外,优秀的学术作品不仅要做到逻辑严谨、结构合理,还要能够讲一个好故事。祁昊天赞扬了参会同学的创新意识,他指出,学术创新的出发点不应该是对经典理论或解释的否定,创新应该是问题导向的,应该去用新的思路和视角解释过去学术中有待发现和解释的反常现象。卢晓则建议学术旨趣相近、研究议题相同的同学在会后建立学术小组,形成小的学术网络,相互探讨,相互促进。
19日下午场的两个议题为“国际组织与区域治理”和“国内政治研究:理论与路径”,包含九篇文章,内容涵盖国际组织话语权、“一带一路”基建问题、非洲国家的国家建构、族群身份治理及英国政党政治等议题。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朱杰进、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刘莲莲、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曹德军,以及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徐沁仪担任点评嘉宾。
朱杰进、刘莲莲、曹德军、徐沁仪点评
朱杰进特别谈到论文写作应该注意的一些普遍性问题。首先,博士生的学术写作应该找到一个清晰的切入点,对个案研究的结论不宜上升至一般性理论;其次,学术写作不应制造过多的新概念,只有当现有学术概念无法解释某个问题时,制造概念才是合理的;再次,部分文章的语言表达能力需要提高,艰深晦涩不应该成为学术文章的标签,可读性强的文章更有助于知识的创新和积累。刘莲莲指出,下午场九篇文章的写作规范和文章结构都值得肯定。值得改进的地方有以下几点:一是文章标题的拟定不应给人造成误解,似是而非的形容词不应该出现在文章的主标题中;二是英文缩写的不当使用会给读者造成困惑,使用中文反而是更好的选择;三是区域治理及国内政治议题都涉及具体问题,需要将不同利益主体和具体的人纳入分析中,而不是仅仅研究一个静态、僵化的结构。曹德军指出,第一,论文的案例选择应突出可比性,即选择“起点相似、结果不同”的案例。另外,要考虑会对文章框架产生重大挑战的案例,只有能够解释这种案例,文章的理论和框架才能站得住脚;第二,在借鉴其他学科概念时,应该注意语境和适用场景,切忌将跨学科的概念生搬硬套;第三,对因果机制的解释不应该是简单地从A到B,而是应该将过程细分为诸多小问题,并一一解答。徐沁仪指出案例研究的三个标准,即代表型、典型性和差异性,案例研究应该以这三个标准为导向选择。同时,文章中也应该对案例选择的标准进行描述,这是案例研究的重要步骤。
20日上午场的两个议题为“科技竞争与经济博弈”和“大国政治研究:经典议题与全新视角”,包含九篇文章,内容涵盖美国出口管制制度、产业地理、移动通信领域技术竞争、大国战略收缩、联盟管理等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袁正清,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国际关系室主任、研究员赵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节大磊,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赖华夏担任点评嘉宾。
袁正清、赵晨、节大磊、赖华夏点评
袁正清主要就论文中案例选择的意义和代表性、核心概念的定义及衡量维度、研究问题的清晰度及创新性等方面进行点评,并指出应该透视每个现象背后的历史性原因。赵晨指出,理论性的文章不能削足适履,要随时根据内容调整理论框架,一个只有演绎法的理论不是一个过硬的理论。节大磊谈到,案例研究要做到系统性案例检验和典型案例描述相结合,同时要厘清概念之间的关系,核心概念与案例之间应紧密结合。赖华夏强调,在运用一个概念时,首先要剖析其背后的逻辑,尤其是跨学科概念可能是基于其他学科的逻辑,在使用前应该十分谨慎。
庄俊举主持11月20日本届论坛的闭幕式。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研究》副主编张小明教授致闭幕辞,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唐士其教授宣布本届论坛的获奖名单并做论坛的总结发言。张小明赞扬了同学们的创新精神和问题意识,以及值得称道的写作规范。张小明特别指出,语言表达是论文写作的基础,同学们需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他希望各位同学认真吸取点评老师提出的意见,并对文章进行针对性修改。唐士其宣布本届论坛的评奖结果,并对本届论坛进行总结性发言。他对广大博士生的积极参与和评审老师的辛苦付出表示由衷的感谢,唐士其指出,本次论坛的投稿选题新颖、很多文章都涉及交叉领域的研究,体现了我国国际关系研究学术水平的不断精进;入选文章研究的都是“真问题”,背后是研究者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也是之后广大学术工作者必须坚持的基本方向。最后,唐士其鼓励青年学子应该怀着创造知识、创造价值的理想,思考并探索时代性的议题。庄俊举在闭幕式中谈到,“全国博士生论坛”作为公共产品,希望能做好服务工作,为广大博士生同学搭建良好的平台来展示同学们的研究成果,这也是论坛一贯坚持的宗旨和原则。庄俊举最后对此次参赛论文的修改和发表等相关事宜进行了说明。
张小明致闭幕辞、唐士其宣布获奖名单并作论坛总结发言
本届博士生学术论坛共收到来自国内外37所高校博士生所提交论文120余篇。经论坛学术委员会匿名评审,最后共有来自16所高校的29篇论文入选。经论坛学术委员会参照参会者的会议发言再次匿名评审和投票,评奖结果如下:一等奖空缺;北京大学吴焕琼和中国政法大学吴波汛荣获二等奖;北京大学同子怡、华中师范大学吴吉韵、台湾大学侯长坤及复旦大学宫云牧荣获三等奖。
“全国博士生论坛”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项目之一,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共同发起,迄今已成功举办十五届。论坛旨在为全国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专业优秀青年学子提供立足时代、放眼世界的学术交流平台,畅谈学问之道、共促学科发展。本届论坛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和《国际政治研究》编辑部主办,并得到北京大学研究生院的资助。
参加论坛的部分老师和同学
附:第十五届“全国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生学术论坛”获奖名单
一等奖(空缺)
二等奖
吴焕琼(北京大学):《出资大国影响国际组织经常预算增长的努力缘何失败: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例》
吴波汛(中国政法大学):《本土规范的回归与湄公河水政治的新逻辑》
三等奖
同子怡(北京大学):《国际关系的后殖民理论:一种整体和多元的理论》
吴吉韵(华中师范大学):《精英政治与资源型国家的国家建构路径:基于刚果、博茨瓦纳的案例比较研究》
侯长坤(台湾大学):《百感交集的天子:天下主义战略主、亚文化在古代中国的体现》
宫云牧(复旦大学):《移动通信领域国际技术竞争路径选择与技术权威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