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机构首页 >> 正文

    2024共同体年会会议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14日

    2024年7月8日上午,在北京辽宁大厦举行的第十七届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术共同体年会期间,由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与天津人民出版社联合举办的两场专题研讨会成功召开。两场研讨会均由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耿协峰教授主持。

    第一场研讨会为“《牛津比较地区主义手册》悦读分享会”,主要围绕不久前出版的《牛津比较地区主义手册》(以下简称《手册》)分享阅读体会。

    悦读分享会一开始,耿协峰在致辞中首先对参加本次悦读分享会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感谢。他强调,《手册》不仅为中国学术界提供了生动鲜活的知识,而且在思想观念上具有极大的开放包容性,它破除了欧盟中心主义与西方中心主义,树立了全球国际关系学的新典范,打造了比较地区主义研究的新领域,同时对中国学界比较地区主义研究当前面临的五大主要问题(概念界定、理论建构、学科界限、研究方法和学术评价)给予了一定解答。同时指出,在本书出版过程中,比较地区主义圆桌论坛也正式组建并逐渐成熟,开展了多次会议,成果颇丰,希望未来在此基础上促进全球国际关系学的建设和全球学研究的拓展,建立中国地区主义研究学术共同体,推动中国地区主义的比较研究持续进步。

    分享会上,天津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郑玥,西安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环里海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王志,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经济外交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邢瑞磊,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全球生物安全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福建,先后进行了主旨发言。

    郑玥以“从出版物看比较地区主义研究现状”为题,指出当前国内学界对“比较地区主义”研究的直接成果相当不足,急需各位专家、学者注入智识与智慧。随着区域国别学正式纳入交叉学科一级学科目录,相信比较地区主义研究未来会在与区域国别学、国际关系学、经济学、文化学等学科的协同发展中取得更多研究成果。

    王志的发言以“比较地区主义与区域国别结合——《牛津比较地区主义手册》的贡献与不足”为题,对《手册》的贡献和不足进行分析,指出《手册》为地区主义研究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论与方法指导,其对全球各地区开展的比较研究有助于破除西方中心主义和欧盟中心主义,同时,书中关于地区治理的探讨亦是区域国别研究的内容之一,为区域国别学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但《手册》仍存在学科交叉不足、有较明显的西方中心色彩以及研究对象相对狭窄等缺陷。

    邢瑞磊的发言以“地区战略、地区治理与知识运动:全球秩序转型期的比较地区主义研究”为题,将比较地区主义的内容划分为地区战略、地区治理和知识运动,认为在这三个层次中,《手册》都存在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在全球权力结构与全球秩序大调整的背景下,作为一个研究议程,比较地区主义的研究在战略、治理和知识运动层次可以进行更细致的划分和更深入的研究,而在此过程中,发展中国家与西方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是大有可为的。

    李福建的发言以“比较地区主义视野下的冲突解决研究”为题,指出地区主义并不是在所有的时候都能促进和平的实现,甚至可能会导致冲突。其从外交实践和学理等角度指出了地区比较视角的重要意义,同时呼吁比较地区主义更多与冲突解决研究结合,推动冲突解决的地区比较研究议程。此外,李福建对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的相关工作也进行了简要介绍。

    在各位发言人的精彩分享后,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魏玲,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国际关系学系主任王翠文,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研究员、国别与区域研究所副所长陈晓晨,外交学院《外交评论》编辑杨嘉宜,外交学院教授、《外交评论》执行主编陈志瑞等人分别就会议主题以及各位发言人的分享进行了充分讨论。

    魏玲对《手册》中所提及的地区主义三次浪潮(旧地区主义、新地区主义和比较地区主义),提出了不同的思考,认为在2010年后,地区主义进入了第四阶段,即全球国际关系学视角下的全球南方地区主义,即全球南方以自身地区实践为背景进行非西方的能动性研究,为全球国际关系学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新的源泉。

    王翠文指出,拉美地区在全球南方的地区合作与地区主义发展中发挥了启蒙性作用,同时也指出了东亚地区一体化的代表性与影响力。同时她强调,知识共同体在地区主义研究中将发挥重要作用,未来在地区主义领域较为关注的研究方向是发展主义、地区自主性以及全球南方的合作。此外,王翠文对《手册》存在的缺陷也进行了分析。

    陈晓晨从“比较”、“地区主义”和“理论”三个概念出发对“比较地区主义理论”进行分析,认为“比较”在地区主义理论建构中具有重要作用,需要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看待其意义;地区主义研究未来需要思考在大国竞争和制度武器化的时代,如何认识地区治理、地区化与大国竞争、地区战略之间的关系;理论的研究重点在于如何突出理论的预测性、解释力和提供解决方案。

    杨嘉宜认为,在未来的区域国别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思考和平衡历史叙事与理论设计两种思路,把握和平衡不同区域国别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性,平衡全球、地区以及地区中主要国家对话互动的进程。同时强调在宏观背景下,区域国别研究应思考中国在地区主义进程中发挥的作用。

    陈志瑞认为,比较地区主义研究是去西方的、去中心的扁平化过程。它意味着在研究过程中重视不同地域、历史和文化维度的重要性。国际关系理论和方法仍是比较地区主义研究的主导性方法,但其研究领域不仅止于国际关系,地区的发展、安全与合作更是比较地区主义研究的真正核心。此外,陈志瑞认为,《手册》的出版和比较地区主义圆桌论坛的持续举办,对于平衡过于政策化的研究倾向意义重大,只有把中国放在地区和全球视野下才能更好地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耿协峰对本场悦读分享会进行了总结,对各位专家学者的精彩发言进行了简要点评,并再次感谢各位专家学者对本场悦读分享会的大力支持,相信在各位专家学者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比较地区主义研究会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并推动比较地区主义学术共同体有更大的进步与发展。

    第二场研讨会主题为“全球南方与比较地区主义”。研讨会一开始,耿协峰在主持辞中指出,在当前的“全球南方热”中有必要继续回答如下四个问题,即:如何理解概念上的全球南方,如何认识实践中的全球南方,如何开展全球南方研究,以及如何从对外政策的角度来应对全球南方。其中,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更为重要,需要学者们在研究中不断深入思考,也希望本场研讨会上能围绕它们展开交流。

    紧接着,西安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志教授、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邢瑞磊副教授、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王翠文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陈晓晨研究员、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杨昊副教授分别进行了主旨发言。

    王志以“地区主义危机与全球南方”为题,指出在国际秩序变革的背景下,学界出现了针对地区主义危机的探讨,并以此为基础,指出全球南方对于破解地区主义危机的意义,其具体体现在全球南方的兴起有助于打破西方在地区主义中的知识垄断,提供地区主义研究的新动向、作为推动多边主义和全球治理转型的力量,全球南方的合作与经验有助于开辟非西方的理论创新,促进国际秩序的稳定、全球国际关系学理论的发展和地区一体化的发展。

    邢瑞磊以“复杂地区间主义与全球南方”为题,首先提出“全球南方是不是一个地区”的问题,认为或许可以超越物理和地理的限制,将全球南方看作一个基于特定的身份而形成的共同体,即一个特殊的地区。同时,他也尝试用现有的地区主义知识去理解全球南方,认为全球南方可能是一种复合的、复杂的地区间主义,其特殊性一方面体现在,区别于传统的单元互动,全球南方的互动体现为网与网的互动;另一方面,在全球治理的等级层次中,全球南方作为地区间层次,既具有最接近全球层次的有利身份,又由于自身的复杂多样性很难提供统一的治理规范,极具矛盾性的特征使其体现出极大的自主性。

    王翠文以“地区主义与国际规范的南方起源”为题,分析了地区主义的两种路径与理论的迭代发展,并指出了拉美和东亚在全球南方地区主义实践中的代表性。其中,拉美在全球南方的地区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甚至是启蒙性的作用,而东亚尽管地区一体化进程起步较晚,但其地区化的成果极具标志性,对国际合作规范的塑造亦做出了突出性贡献,这使得其逐渐成为全球南方地区化发展的引领者,近年来,全球南方地区合作出现了东亚转向趋势。

    陈晓晨则分析了“全球南方视角下的太平洋岛国地区主义”,为比较地区主义和全球南方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地区案例参考。他指出了太平洋岛国地区以地理位置为出发点对南方国家与北方国家划分的不同理解,并分析了影响当前太平洋岛国地区秩序的变化因素和太平洋岛国地区主义的表现,并指出,近年以来,太平洋岛国的地区主义出现了从顺潮流到疫情时期的逆潮流再到后疫情时代的复杂的顺潮流的起伏。最后,陈晓晨对太平洋岛国地区主义的前景进行了展望,指出其未来仍将是复杂大国博弈下的自主自驱的地区主义。

    杨昊以“全球南方:全球治理输出端、日常生活及阶层意义”为题,尝试从空间和阶层两个视角来重新思考全球南方的概念,提出了全球南方概念解读的新视角。他认为,从公共政策角度出发,全球治理可以分为输入端和输出端,而全球南方可以看作全球治理政策的输出端,即治理政策的接收者,因此,若将空间和阶层视角结合,全球南方事实上可以理解为在全球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中处于弱势地位的跨越边界的所有群体,这丰富了对全球南方的理解,将发达国家的失落群体也纳入全球南方的研究对象,扩宽了全球南方研究的视野。

    随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教授徐秀军,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顾炜,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副教授迟永、外交学院《外交评论》编辑杨嘉宜、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朱方迪、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博士生陈灵芝等人分别就本次会议主题及各位专家学者的发言进行了充分讨论。

    徐秀军对全球南方概念的三重特点进行了讨论,认为全球南方是一个可塑的、变革的和认同的概念,全球南方概念具有模糊性、广泛性和竞争性,其概念本身的发展即反映了时代的变革,同时,其亦是一个跨区域、带有身份认同色彩的概念。随后,其对全球南方和比较地区主义研究的意义进行了分析,指出全球南方使地区概念在两个层次上发生了分离,而这为地区主义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空间,也产生了更丰富的研究议题。

    顾炜首先对全球南方概念的可塑性表示认可,同时表示可进一步思考全球南方和第三世界概念的区别与联系。随后对全球南方研究中的融合与分离展开思考并提出问题。之后对议题政治本土化进行讨论,在全球南方规范塑造和话语议题的设计方面提出了进一步的思考。

    迟永主要对两个问题展开讨论。即如何识别全球南方国家,提出能否构建一个系统的指数对联合国中的全球南方国家进行识别;能否利用地区的研究视角拓展针对全球南方的研究。

    杨嘉宜提出未来全球南方的研究需进一步深入到具体的地区实践层面,加强对各地区具体实践案例的关注,从实践入手,然后提炼其共性并进一步理论化,通过案例研究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平衡。

    此外,朱方迪和陈灵芝在讨论中也分别提出了各自的见解与思考。

    最后,耿协峰教授对本场专题研讨会进行了总结,高度肯定了各位专家学者积极的学术热忱,感谢各位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和辛勤付出。他表示,全球南方和比较地区主义研究无论在学术层面还是在政策层面都具有极大的研究潜力和研究价值,未来希望有更多学术同仁参与相关的研究。


    中国政法大学 Copyright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